序言

开学一个半月的教育经济学大概都水过去了,现在又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所以就有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标题: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教育经济思想

以人物/时间为线索串联:

亚当·斯密

个人成就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
•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 他第一次将以前的经济学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与发展。

重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
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分工
•论资本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资本与劳动力积累
•政治经济学体系(批判“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论君主或国王的收入(将政府的职能比作“守夜人”

教育经济学思想:体现在教育与国民财富的关系中

【教育投资的成本】:

“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做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
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教育投资的收益】:

“ 一种费去许多功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职业,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学会这种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作为资本的劳动力:

  • 分工:

    • 干中学:分工带来的专业化有助于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对于劳动过程的分解有助于工人发明机器、创新能力。
  • 职业技能学习:

    • 学徒制:提出了职业教育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概念。
  • 学校教育:

    • 要求国家和社会投资教育,社会或个人都能获得好处。
    • “有一些知识和技能是民众都应该掌握的,因此国家应该花费一定的费用,甚至强制全体人民必须获得这最基本的教育”,人民受了教育,国家获益匪浅。

马歇尔

个人成就

新古典学派的创建人,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者《经济学原理》

• 20世纪初,英国已经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学家努力
挽救英国的衰败。
• 财富分配极端不公平,社会不满加剧。
• 马歇尔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是1890-1904年皇家劳工
委员会颇有成员。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领导了创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

教育经济学思想

  1. 在供给理论的分析中,马歇尔提出,生产的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产和组织)中,人在数量上、精力上、知识上的变化都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源于发明和创新。

  2. 改革教育是挽救英国衰败的主要举措,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培养才能为主的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

  3. 投资教育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他从抽象的数学观点出发,看到:

    “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赛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个人的劳动那样多”

“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大的火车头”。

“有助于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变化,无过于我们学校的改良”

“最有价值的资本是投资人力的资本”

由国家和学生家庭分担教育费用:

“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投资”

2.现代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时间线索: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对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这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

1963年,国际经济学学会召开年会,主题为“教育经济学的问题”,会后会议发言被汇集成册出版,这部论文集的出版,使社会上公认了教育经济学的存在,为以后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6年,《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出版,系统收集了有价值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

人物线索: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宏观经济学之父”
•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凯恩斯主义强调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纷纷加大政府支出,包括教育支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使得解释和估计教育的经济价值成为迫切的需要。

2.西奥多·舒尔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

• 舒尔茨的理论奠定了作为现代教育经济学核心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

“把教育当做一种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作为一种资本。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将其称为人力资本。教育的经济价值是这样体现的: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对人力资本最大的投资。”

3.加里·贝克尔(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人力资本》、《家庭论》

教育经济价值的论证

“为自己和孩子支出的各种教育费用,不仅是为了现在获得效用和得到某种需求的满足,同时也考虑到未来获得效用和得到满足”。

方法的改进:把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方法用于分析个人或企业的教育投资行为,提出了估算人力资本投资量及其收益的若干方法,在方法论上做出巨大贡献。

特点:

  1. 随着“人力资本”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
  2. 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完整的教育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确立了“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教育经济学是将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和实体看作是经济单位,而将他们的教育决策和行为看作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决策和行为,对他们为何和怎么样做出这种决策和行为进行阐述和解释的学科。

  3. 理论争鸣非常激烈,围绕解释教育的经济价值,创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也培育了一系列的诺奖得主。
  4.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关注人力资本理论,扩大教育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或保持经济增长。

3.教育经济学的发展